护国为民:筑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基
在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”护国”始终是深植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基因。从《礼记》”天下为公”的大同理想,到范仲淹”先天下之忧而忧”的士人情怀,再到顾炎武”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呐喊,”护国”二字承载着中国人对家国命运最深沉的关切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,”护国”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,成为筑牢国家认同、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基石。
一、”护国”精神的现代诠释:从传统到当代的传承创新
传统意义上的”护国”,多指捍卫疆土、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。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,”护国”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:
其一,护国之”魂”在于守护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,维护国家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,这是”护国”在新时代最本质的要求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。”每一个公民对制度的认同和坚守,就是最根本的”护国”。
其二,护国之”基”在于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包括国家主权、安全、领土完整、国家统一、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等。这些核心利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前提。
其三,护国之”本”在于服务人民福祉 “民为邦本,本固邦宁”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幸福。因此,做好本职工作、服务社会发展、增进人民福祉,就是最实在的”护国”。
二、”护国”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践路径
(一)筑牢思想根基:增强全民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是”护国”精神的思想基础。要通过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、国情教育、国家安全教育,增强全体人民对祖国的认同感、归属感和自豪感。特别是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、民族观、国家观、文化观,让”护国”精神代代相传。
(二)夯实经济基础:推动高质量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,办好自己的事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最重要的”护国”。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,突破”卡脖子”技术难题;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,提高国际竞争力;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,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。
(三)完善法治保障:建设法治中国 法治是现代国家的治理方式。要坚持依法治国、依法执政、依法行政共同推进,坚持法治国家、法治政府、法治社会一体建设。每一个公民自觉守法、维护法治权威,就是对”护国”的最好践行。
(四)维护安全稳定:统筹发展和安全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。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,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,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。从网络安全到粮食安全,从金融安全到生态安全,每一个领域的安全守护都是”护国”的具体体现。
(五)弘扬文化自信:传承中华文明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命脉。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继承革命文化,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。增强文化自信,讲好中国故事,是新时代”护国”的重要方面。
三、”护国”精神对筑牢国家认同的重大意义
其一,”护国”精神是凝聚民族力量的黏合剂 在多元思想交织的当代社会,”护国”精神能够跨越地域、民族、阶层的差异,形成最广泛的社会共识,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。
其二,”护国”精神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压舱石 面对复杂国际环境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,”护国”精神能够增强社会的韧性和定力,使我们在风浪面前保持战略定力,沉着应对各种挑战。
其三,”护国”精神是激发奋斗动力的助推器 “护国”不是被动防守,而是主动作为。它激励每一个中国人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,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,共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。
结语:让”护国”成为全民自觉行动
“护国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,而是体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行动中。科研工作者攻克技术难关、教师培育下一代、农民耕耘土地、工人打造精品、军人守卫边疆……这些都是”护国”的具体实践。
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,我们需要大力弘扬”护国”精神,使其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。只有当14亿多中国人都成为国家的守护者、建设者,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拥有最坚实的根基,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真正实现。
让我们携手同行,以赤子之心护我中华,用实干担当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壮丽篇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