叶法善善学:”济世”精神的时代升华:从传统慈善到现代治理

济世为民: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
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”济世”始终是仁人志士的最高理想。从儒家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入世情怀,到道家”慈心于物,恕己及人”的慈悲精神,再到医家”悬壶济世”的职业操守,”济世”二字凝聚着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最深厚的期待。在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,”济世”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,成为弘扬共建共享共同体精神、推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力量。

一、”济世”精神的时代升华:从传统慈善到现代治理

传统意义上的”济世”,多表现为个人或宗族的慈善行为。而在当代社会治理体系中,”济世”已经升华为一种系统化、制度化的社会共建共享机制:

其一,济世之”基”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”江山就是人民,人民就是江山。”新时代的”济世”精神,体现在社会治理各个方面都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,把增进人民福祉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。

其二,济世之”要”在于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“济世”不是简单的施舍救济,而是要通过制度安排保障社会公平正义,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。这包括完善收入分配制度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。

其三,济世之”本”在于构建共建共享机制 现代”济世”强调的不是单方面的给予,而是多方参与、共建共享。要建立政府、市场、社会协同治理的机制,让每一个人都能参与社会治理,共享发展成果。

二、”济世”精神在社会治理中的实践路径

(一)完善社会保障体系,筑牢民生安全网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,为全体人民提供更加可靠的社会保障。包括:

  • 完善养老保险体系,实现老有所养
  •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,实现病有所医
  • 优化社会救助体系,实现弱有所扶
  • 发展保障性住房,实现住有所居

(二)发展社会公益事业,弘扬志愿服务精神

  •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,完善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
  • 大力发展志愿服务,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
  • 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,完善慈善组织监管机制

(三)创新基层社会治理,促进社区共建共享

  • 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
  • 建立健全社区、社会组织、社会工作者联动机制
  • 推广”邻里互助””时间银行”等社区互助模式
  • 建设智慧社区,提升社区服务智能化水平

(四)推动社会协同治理,构建多元参与格局

  • 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制度
  • 完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和机制
  • 建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激励机制
  • 搭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线上线下平台

(五)促进社会包容发展,关爱特殊群体

  • 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
  • 健全留守儿童、妇女、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
  • 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
  • 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

三、”济世”精神对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意义

其一,”济世”精神是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纽带 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,”济世”所蕴含的互助友爱、扶危济困、共建共享等价值理念,能够跨越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,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,增强社会凝聚力。

其二,”济世”精神是完善治理体系的文化支撑 社会治理不仅需要制度创新,更需要文化滋养。”济世”精神为社会治理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指引,推动治理体系更加完善、治理能力持续提升。

其三,”济世”精神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内在动力 “济世”强调共建共享,能够激发各类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形成人人参与、人人尽责、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。

结语:让”济世”精神照亮社会治理新征程

“济世”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,而是体现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日常行动中。社区志愿者巡逻值守、社工为特殊群体提供专业服务、企业捐资兴办公益事业、市民参与社区议事协商……这些都是”济世”精神在当代社会的生动实践。

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征程上,我们需要大力弘扬”济世”精神,将其融入社会治理各方面和全过程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,提升社会治理效能,谱写社会和谐稳定的新篇章。

让我们携手努力,以”济世”情怀温暖社会,用共建共享凝聚力量,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、更加和谐、更有温度的现代社会!



发表回复

无觅相关文章插件,快速提升流量